一、为什么要发展高级合作社
1.经营的需要
个体农户来讲,其实谈不上经营,只有有组织的才叫经营。合作社就是一一个有组织的主体,它能把农户、土地、资源等都集中起来,共同做- -个产业,这样抗风险的能力就大大提高了。产业要经营,肯定不能靠个人,一定要靠经营主体。
2.合作社准入条件低,但优势最多
合作社成立条件很低,只要拿着5个农村户口的农户去工商局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就能注册合作社。有了合作社,在整合和统筹农村各种资源上就有了独特优势,比如融资贷款,水电优惠、补贴资金等都大幅度提高。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企业都采用“公司+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3.国家扶持力度大
国家要在全国扶持一批有 带动作用的合作社,然后由他们来带动县村镇的发展。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我国现在合作社的数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很多人看到农业有机会,就注册了合作社,但实质.上只是个空壳,或者根本无法经营。这些合作社肯定被清理出局。
二、1955年2月15日什么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1955年2月15日,徽州地委试办的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屯溪市湖边乡青春社成立。
2、全社171户,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0%,下设7个生产队。
3、1955年2月15日,屯溪市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这是徽州办得最早、办得最好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也是全省建立最早的十个试点社之一。
4、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民合作的经济组织,简称“高级社”。
5、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内部建立适应生产需要的劳动组织,其基本单位是生产队。
6、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通常是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
7、有的还对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和超产奖励的责任制度。
8、有的还把包投资作为生产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形成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实行的包工、包产、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再加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的制度,统称为“三包一奖四固定”制度。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一些较早进行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运动开展比较广泛的华北、东北地区,在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少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0、1955年发展到500个,参加农户为4万户。1956年底猛增到54万个,参加农户11945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以上。
11、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通过合并有明显扩大,1957年全国平均每社为158.6户。
12、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农民私有化的土地实行无偿转为集体所有。社员土地上附属的塘、井等水利设施,亦随土地转为集体所有。
13、如果这些水利设施是新修的,本主还没有得到利益,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适当偿付本主所费工本。
14、为了满足社员日常生活需要,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抽出一部分土地(称“自留地”)分给社员个人种植蔬菜,其数量根据合作社土地资源多少,按家庭人口规定,一般不能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的5%。
15、入社的大牲畜、大农具和非农业工具有偿转归集体所有。
16、其办法是按当时当地正常价格定价,分期偿还。社员私有的成群牲畜,一般也按当地当时的正常价格作价转为集体所有。
17、少量零星的树木,仍归社员私有;
18、幼林和苗圃偿付一定工本费后转归集体所有;
19、大量的成林的果树,茶树,竹林,桐树,漆树和其他经济林,根据入社后收益的大小,经营的难易和栽培工本费作价,转归集体所有;
20、成片的树林,根据材积分等作价,转归集体所有。
21、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初期,生产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社员入社交纳的股份基金,一般由社员按耕地或劳动力分摊,不记利息,不能随意抽回。
22、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从每年收入中抽取的公积金和公益金。
23、此外,合作社还鼓励社员向合作社投资,按信用社存款利率付给利息。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分配原则是
1、关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2、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具体内容及特点包括: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四、初级社为什么变成高级社
高级社全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 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我国农业生产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它由1956年由初级社发展而 成,规模较初级社大。特点是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取消了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分配原则。1958年进 一步发展为农村人民公社,全称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五、1953年12月,什么农业生产合作社显示出优越性
1953年12月,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显示出优越性。
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这时,全国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已有一万四千多个。在决议的指引下,农业生产合作社从试办时期开始进入发展时期。到1954年春,合作社发展到九万多个,生产普遍增长,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