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古诗 虞世南  所言之志 蝉古诗虞世南拼音版

蝉古诗 虞世南 所言之志 蝉古诗虞世南拼音版

一、蝉古诗 虞世南 所言之志

1、蝉

2、唐代:虞世南

3、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4、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这首《蝉》,传是虞世南感谢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名为《蝉》,却非简单机械的摹蝉,而是融入作者深刻的思考在其中,正因其巧妙的以形喻理,托物言志,令这首诗名扬千古,至今仍被无数人喜爱。

6、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垂緌”指蝉的头部的触须,形状像古人颔下的帽带下垂的部分。清露:清澈而纯净的露水。流响:不间断的声音。疏桐:高大而稀疏的梧桐树。这两句写的是蝉的外部形状与自然习性。蝉用垂下的触角吸吮清澈的露水,声音从高大的梧桐树中传出来。

蝉古诗虞世南拼音版

7、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通过前面描写蝉的习性,转而写诗人对此的评论与感触。字面意思是说,蝉在高处,自然声音传得很远,诗人强调,这高亢的声音,不是借助秋风才有的力量。三四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认为,一个品行高尚,博学多识的人,无需其它外力的帮助,也不用受制于地位、权势,以及他人的褒扬,这就如同蝉在高高的树杈之上,其声自远。

蝉古诗虞世南拼音版

8、虞世南的这首《蝉》,言辞洗练,托物言志,赋予其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蝉的习性,以传神之笔,对高洁的品质,自律的德行,博学的才华予以了高度的赞美。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指导作用,外界的影响再大,也不如个人的品质、内在的修炼来得更重要。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 “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

二、蝉王维唐虞世南

1、王维没有蝉的诗作,应该是李商隐。蝉也是虞世南诗作。

2、《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借咏蝉托物言志,寄托身世之慨,既写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境况,也寄托自己高洁的品格。全诗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着笔于两者的相同点,一改秋蝉在诗歌中只寄寓凄凉而缺乏内涵的意象特征,赋予秋蝉全新的形象,是咏怀诗中的经典之作。

3、《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三、蝉的古诗注释

1、蝉

2、[ 唐 ] 虞世南

3、垂 緌 饮 清 露,

4、流 响 出 疏 桐。 

5、居 高 声 自 远,

6、非 是 藉 秋 风。

7、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四、蝉唐诗虞世南注释

1. 是存在的。
2. 因为虞世南是唐代文学家,他对唐代诗歌进行了注释和,其中包括了对蝉唐诗的注释。
3. 虞世南的注释对于理解蝉唐诗的意境和诗意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深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同时,通过学习虞世南的注释,还可以了解到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对于研究唐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蝉,虞世南,读音

蝉chán虞[yú]世[shì]南[nán]【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15452)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686ak.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