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是什么意思
1、“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意思是: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
2、原文:
3、《论盛孝章书》
4、魏晋-孔融
5、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6、《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7、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8、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9、译文:
10、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二、充军是什么意思
1、 “充军”的意思就是: 把犯罪的人发配到(边远艰苦的)军队中做为士兵。 “充军”分历史阶段,以明朝为分水岭,有两种含义:
2、一:就是字面的意思——把犯罪的人加入军队。 “充军”在秦、汉时期就有出现,但只是偶尔使用,主要是军队突然出现人员不够的情况下,具有突发、随意、临时的特征。所入的军队没有特定的地区或者艰苦的条件,“充军”也不是一种很重刑罚。 在宋、元朝的时候,“充军”逐渐演变成向边疆战役多发地区、条件艰苦地区输送,原则是南方人充军到北方,北方人充军到南方,要求是在一个地方呆到死亡。这时候的“充军”成为一种很重的惩戒方式,并被经常使用。
3、二:固定的刑罚名称 “充军”在明朝开始,加入刑罚体系,成为刑罚律例。这时候的“充军”是一种很重的刑罚,仅次于死刑。 之所以“充军”成为一种重刑,有其特定历史背景。主要是从明朝开始,边远地区士兵待遇变差,被重重剥削、收入极少且多有劳役、苦役还有战役,死亡率较高。因此军队大量出现逃兵,军队人员严重不足,这就促使“充军”成为补充兵源的重要手段。而因“充军”进入军队的士兵待遇更成为军队最差。“充军”后所受苦难折磨,甚至堪比矿工,即使不因打战而死,也会因劳累致死。 明朝“充军”又分两种程度,一种是到本人死亡结束,一种是祸及后代,子子孙孙都要“充军”(清朝之后,祸及子孙的“充军”废除)。
三、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什么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自智慧大师老子所著《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是老子对生命的一种诠释,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与事无争的人生心态。我所理解的“上善若水”是:我本平常之人,应怀平常之心,做平常之事,淡泊以名志,宁静以致远,独善其身。努力争取做到:平和心态静如水,正直为人明如水,轻启名利淡如水,面对坎坷韧如水。
2、 水,无色无味,无影无形,无语无声,无欲无争。水本为万物之源,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有一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胸怀。用最低的姿态穿行在自然与万物之间,不择高处,跌宕有其勇。不眷恋净地,涤除尘垢印证境界。用平常之心,于低处娴静随性,于险处独添一种风景,于污浊处自留一脉清白。争则不争,水遇物而分流,不与物争,却能汇聚江海,有容乃大。水的流动,可以冲刷污浊和迂腐,掠去辛酸,纷乱,嘈杂……
3、 水,随遇而安。给了山林,水便是清澈的涓涓溪流;给了大海,水便是浩瀚无边,涛走云飞;给了江河,水便是浪涛滚滚,悠悠荡荡,深沉不渝,东流而逝;给了湖泊,水便是平静如镜,照出山水、日月恒久的美丽;水遇洼地,则成湖泊海洋;水遇沟壑,则成溪流河江;水遇型束,就会如画般安然静固;水遇潮汐风卷,就会逆转直上,惊涛骇浪!
4、 水之柔,在于水的无形,可方可圆,适环境而存;水之刚,在于水的压力有多大,能量就有多高;水之烈,在于可以排山倒海,泥沙俱下;水之恒,在于柔韧滴水,可以滴穿磐石;水之善,在于可以滋养生命,灌溉田园,洗涤污浊;水之变,在于可以升华,凝结。水之广,在于自然处无所不在。
5、上善若水,海阔天空,四海知音。人生有寒暑,日月有晴阴。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是患难与共的知己,亦不是有利欲熏心之想的酒肉朋友。在经意和不经意间,给你的人生打开新的契机。无欲无求之中,只有清澈在心,平淡而轻松;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纯净,淡如涓涓细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井中佳品,甘甜而醇爽。如今物欲横流的喧嚣社会,很难看到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了,也就更难觅李白笔下那“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君子之交的至高境界了。
6、 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告诉人们,最高层次的善,就像水一样。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告诉人水的柔静的真意。如今,在许多广告上,都打出了“上善若水”的字样。把老子的话,作为广告用语,是一个新的招揽顾客的招数。不知道商家是想借助老子的至理名言来宣传商品,还是想借商品来宣传老子的“夫唯不争”的与世无争的思想。我只想说的是,商家的广告,在某种程度上,与老子的“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的思想相悖,相差甚远。
7、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善,缘于水的无欲、无求,不期回报。而所有做广告的商家,哪个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哪个不是以丰厚的利润为目的?用老子的话去为自己的商品做广告,违背了智慧大师的本意。
8、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也许,在现在这个世界上,在多数人眼中,却变成了一种地地道道的“傻”,就如人们说现在学雷锋的人是傻子一样。社会道德在宣传奉献,而今天在人的心目中,却总想占便宜、走捷径。也正如人们常说的:现在提倡的,正是我们社会所缺少的,甚至可以说是将要灭绝的。这种提倡,说明社会道德已沦陷到了无底深渊。
9、 “饮水思源,涌泉报恩,萍水总相逢,水乳总交融,上善若水,静水流深。”悠远旖旎之间囊括万千气象,浩大豪迈中饱含挚情与哲思。天地无私,磊落乾坤,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无欲则刚,有容乃大。简单,却又那么难。一个人如要效仿“上善若水”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至刚、至净,而且具有“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和气度。
10、 人心亦如水,于淡泊以名志,宁静以致远的淡然中,陶醉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里,漫步于上善若水的悠然里,那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11、 注:
12、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3、 译文:
14、“上善”也就是道德。人达到了上善的境界,仿佛就如同水一样不再受形体的拘束了。水善于利用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水总是呆在人们不愿呆的地方,这样的性格,几乎和道没有两样。人达到了上善的境界就会有如下的表现:“居”善于与“地”联系起来;“心”善于与“渊”联系起来,“与”善于与“仁”联系起来,“言”善于与“信”联系起来,“正”善于与“治”联系起来,“事”善于与“能”联系起来,“动”善于与“时”联系起来。只有能够做到“不争”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
四、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是什么意思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五、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可以用来做网名不
上善若水解释: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出处: 上善弱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原文解释和理解: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杂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办事,从而无所不通;行事也会看清真正应该发动的时机,而且善于把握时机。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 “上善若水。”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前面我们说过,“善”是一个时空性的范畴。它是“道”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应用——“德”的具体评价。“德”是从“道”这个宇宙大规则中演化出来的。 在“道”层次上,没有“善”或“不善”的区别,但在“德”的层次上,不仅有“善”与“不善”的性质分别,而且还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别。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德”,常见的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春木德兴,夏火德兴,秋金德兴,冬水德兴。四季之交土德兴。”,再比如君主有“圣德”,“君子”有“仁德”,练武人讲“武德”,学艺人讲“艺德”,普通人讲“私德”。 那么什么是衡量这些“德”究竟是“善”还是“不善”,究竟是“上善”、“中善”还是“小善”呢?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与“道”的符合程度。符合就是“善”,符合得越多,就是“上善”。水“德”为什么是“上善”?就因为它“几于道”——非常接近“道”。 这个非常接近“道”的“水德”,究竟有些什么具体“功德”呢?就是因为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也就是说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高风亮节啊! 水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了,我们身体里四分之三都是水。有关水的具体的例子是多到不可胜数的,老子就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讲。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是老子对“水德”进一步展开了,而且把它与“人德”相比较了。 “居善地”。水的特性是向下,这个特性是针对我们这个世界(地球)而言的。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犹豫的奔向那些低洼之处——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这是“水往低处流”,但人是要“人往高处走”的。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处”走,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你死我活。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谦和的心态,那么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上善”的行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终是占大便宜的。所谓“吃亏是福,得便宜处失便宜”、“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回过头来再看水,尽管它不停地奔向低洼的地方,但是没有哪一刻停止过自身的升华(蒸发),最后它又以一种崭新的、更为纯净的形态遨游于蓝天,那就是白云——没有任何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它。正所谓“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渊里。自有老天不我欺,青云直上居九天。” “心善渊”。水的本质的清明宁静的,从来不受任何外来物的影响,它的物理化学性质极为稳定:无色、无味、透明。它在急速运行时可以混杂夹带着泥沙砾石,但一停下来,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来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无机盐和矿物质,但当它升华(蒸发)的时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纯净。我们做人,能象那样始终不被环境所迷惑吗?始终保持住清明宁静的本心吗?能不改变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吗? “与善仁”。水对任何物体都是很“仁爱”的,瓦砾和宝玉都可以跟着它一起去旅行,它绝对不会厚此薄彼。参天的大树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润,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水的声音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声音,也是最变化莫测的声音,但是每种声音都符合它的身份。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润物细无声”,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哗哗”,可以是大海的呼啸,听其声可知其形,这就是“信”。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虚张声势,也不矫情伪饰。 “政善治”。水完全根据“道”的原则和具体地理环境来决定它要走的路,无论东西南北,无论直行蜿蜒,它都依据地势而为,绝对没有什么主观上想要去的地方。它只有一个大方向,奔向低洼,不考虑气派和面子的问题,宽可以数十里,窄可以几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虑最终是奔向大海还是奔向沙漠,绝不会自动自发地去趋吉避凶。水执行的是真正的“无为之治”。 “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它可以滋润,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冲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它不会去计较是不是主角,有多少收益,吸引多少眼球,人气指数有多高,能不能评个院士博导教授之类的,它只是默默地勤奋地敬业地工作。但是,哪里可以完全离开水呢?可以说这世间的绝大多数工作如果没有水的参与,根本是不可能办成的。 “动善时。”水又是最善于等待时机来发动的。春天万物复苏、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来了;夏天万物生长壮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万物气息收敛,生机转入种子,相应降水就开始少;冬天万物闭藏,生机封固于内,就基本上不怎么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动(雪),留待来春地气回暖、万物复苏时再用。 “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不争”,所以“无尤”。“不争”就是“为无为”,依据“道”来“为无为”需要“争”吗?“争”,现代社会所最提倡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究竟有多少合理性?“争”说到头,又是“争”的什么呢? 要理解什么叫“无为而无不为”,什么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看看水吧。只有象水这样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家庭、对待师长、对待同事、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对待人生的所要面对的一切,才能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和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和忧难,这才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