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旗渠故事全文
1、 林县县委书记阎运德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做出巨大牺牲,开凿、修通红旗渠的故事,塑造了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形象,颂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讴歌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民族品格。该剧细节丰富生动,环境氛围逼真,风格质朴凝重,人物语言鲜活。
2、 六十年代的林县吃水难,难于上青天,那时的林县人风行一句话:一辈子咱只洗三次脸,生下来洗次脸,娶亲时洗次脸,死时最后洗次脸。世代的穷苦,工程的艰巨,使林县人根本没有奢望每天都吃上水、用上水……
3、 一个水利学院的技术员刘广泰被林县的闫书记请进了山,来给林县人修渠引水。于是这群一无所有的农民,用不屈的坚韧劈开了1200多个山头,挖通了600多个隧洞,开出了74公里的蜿蜒渠道,修筑了这条荫及后代的红旗渠……
二、红旗渠歌颂的是谁
1、《红旗渠颂》歌颂的是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耗时 10 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的事迹。
2、《红旗渠颂》词曲作者是海清。这是一首庄严豪迈的进行曲,词曲作者用激昂的旋律和朴实的语言讴歌了林县人民的英雄气概。
三、红旗渠主要功臣
1、红旗渠幕后的功臣杨贵。1954年5月,河南省委任命年仅26岁的杨贵为中共林县县委书记。
2、 走马上任之后,杨贵在短短的3个多月时间里跑遍了林县一半以上的村庄,初步摸清了全县的基本情况,找出了林县贫困的症结:一是严重缺水,二是交通不便,三是地方病肆虐,而缺水是林县贫困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3、 为了早日摆脱缺水的困扰,杨贵迅速发动全县人民,红旗渠从1959年10月破土动工,至1969年全线工程告竣。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杨贵带领10万大军,修建成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
4、 10年苦战,英雄的林县儿女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0座,完成工程土石方1640万立方米。经过10年的艰苦奋战,林县人民千年想、万年盼的漳河水终被引入林县,红旗渠干、支、斗渠星罗棋布,蛛网全县,渠、库、塘相连,引、蓄、排、挖结合,使全县灌溉面积由解放前的几百亩扩大到64万亩,解决了50余万人和3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林县的山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四、红旗渠人物角色介绍
1、林捷(男主角)演员:于震
2、林捷,林县的书记,早年的时候在这个地方打游击战,之后成为这个地方的父母官,一直以来都尽心尽力为村里的百姓谋福利,但是林县山区常年缺水,寻找新的水源问题就异常的重要,为了解决村里所有人的用水问题,他组织了村里的人一起寻找水源。
3、石水莲(女主角)演员:安悦溪
4、石水莲,石家的贵女,性格单纯善良,作为石家最小的女儿,她在家里受到了很多的宠爱。
5、石水生(主角)演员:景乐
6、石水生,石水莲的哥哥,石家的大哥,血性方刚,一直以来为寻找水源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他是寻找水源的领头人之一。
7、吴念祖(主角)演员:许之糯
8、吴念祖,李县长,县委工作的人,他的妻子因为缺少水源去世了,他势必要在林县寻找出新的水源,他是一个知识分子。
五、修红旗渠牺牲人数
红旗渠在修建的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为“林县”)西部太行山麓。为解决林县吃水难题,林县人硬是靠着一双双手,凭着血肉身躯,在太行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